又臟又累的養殖場,早已被互聯網公司關注到。從丁磊的味央豬,到京東數科的“AI養豬”、阿里云的“豬臉識別”,前沿科技進入了最古老的養豬行業。采訪|《中國企業家》記者楊倩張弘文|楊倩編輯|劉宇翔圖片來源|被訪者在豬場待的4個月,是京東數科農牧副

又臟又累的養殖場,早已被互聯網公司關注到。從丁磊的味央豬,到京東數科的“AI養豬”、阿里云的“豬臉識別”,前沿科技進入了最古老的養豬行業。

采訪|《中國企業家》記者 楊倩 張弘

文|楊倩 編輯|劉宇翔

圖片來源|被訪者

在豬場待的4個月,是京東數科農牧副總經理李佳隆終生難忘的時光。

“我們四五個大小伙子都趕不動一頭二百斤左右的豬,你推它,它不走,它踩你一腳,你就難受半天,哪怕是特別有經驗的飼養員,趕一只豬都要消耗一到兩分鐘,一個豬廠大概有一萬頭,秤一輪需要多長時間?”李佳隆對在養豬場的時光記憶猶新。

中國對豬肉的需求量巨大,豬肉的消費量占到整個肉類消費量的73%。為了平抑豬肉價格,國家出臺了各種措施,投放儲備肉、加大進口量,還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鼓勵養殖的措施,從源頭上增加供給。

而在此之前,又臟又累的養殖場,早已被互聯網公司關注到。從丁磊的味央豬,到京東數科的“AI養豬”、阿里云的“豬臉識別”,前沿科技進入了最古老的養豬行業,悄然改變著這個連大學專業畢業生都不愿再從事的行業。

來源:被訪者

AI養豬

四年前,養豬還是京東金融(京東數科前身)一個內部創業項目。彼時京東金融有個保險業務,想拓展到養殖行業,開發家禽身份識別用于保險定損,并進一步拓展到養殖數字化。“之前有人工智能技術團隊,人臉識別做到非常準確,我們就考慮是否也可以做動物。”

陰差陽錯,京東數科由此成為首家嘗試在第一產業中應用人工智能的公司。

但開局并不美妙,光要找合作企業就花了近一個月也沒有任何頭緒,愿意配合的都是小農戶,豬的數量比較少,不太符合大數據采集要求,最后還是通過個人關系找到了一家比較大的養豬企業,在企業老板的直接幫助下,才達成了合作。但很快又一個現實問題是,當時京東金融這邊的團隊里百分之百都是程序員、產品經理等技術人員,雖然吃過豬肉,見過豬,但并不了解豬,“為了了解養豬,我們都要變成飼養員。有同事從入職半年沒來過總部,直接發配到豬場。”李佳隆說。

而他們面對的養豬場飼養員都是平均年齡差不多六十歲左右的老人家,雙方的溝通需要磨合,為了掌握更多信息,團隊每天要追著飼養員、獸醫、技術員問很多問題,跟著他們一起喂豬、巡視豬舍。漸漸的,團隊發現了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豬每天要吃兩到三頓,豬飼料以顆粒狀、粉狀為主,吹飛現象比較明顯,但如果拌上液體變成粥狀,對于豬來說,更好消化,也能夠減少飼料吹飛、重復采水,避免浪費。

駐場養豬場一個半月后,李佳隆感慨,“我國的養豬業相較發達國家有25年以上的差距,不但生產的工作方式有待改進,自動化水平也是非常落后。”

這段經歷也為京東金融后來研發出“豬臉識別”技術打下了基礎。通過“刷豬臉”給每頭豬生成一個唯一代碼,每一頭豬的健康情況、進食量、食物偏好,以及其生日、父母和后代都能準確記錄下來。一方面能夠幫助保險公司定損,另一方面能精準控制豬的進食。

來源:被訪者

此外,還通過AI技術控制豬舍環境,保持溫度在23~26度、50%的濕度,給豬提供舒適環境,減少有毒氣體的釋放。不但縮短豬的出欄時間,還讓肉質更好。

2019年上半年,京東農牧與吉林精氣神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氣神)簽訂AI養豬合作項目。精氣神位于北京東北1200公里之外的長白山腹地,是吉林省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如今,精氣神的豬圈中使用了農業級攝像頭、養殖巡檢機器人、飼喂機器人、伸縮式半限位豬欄等現代化神農物聯網設備,此外,京東還為精氣神配備啟用“豬臉識別”技術,全部應用到山黑豬養殖過程中,這一整套技術被稱為“神農大腦”。

巡檢機器人可以迅速測出每頭豬的體重,不再需要費時費力為豬稱重。傳統飼喂模式下,豬要么撐死,要么餓死,AI技術能夠按量分配,精準到克飼喂每頭豬,每頭豬都均衡營養,讓豬的體重差異縮小到5%。通過聲紋識別,結合運動量、采食量、體溫等數據,可以判斷豬是否生病。

經過改造后,精氣神的養殖條件煥然一新,但這些解決方案也經過了磨合。李佳隆表示,“當初在象牙塔想的方案并不符合客戶的需要。”當時京東數科團隊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白豬在陰影能識別,黑豬則很難識別,豬欄地板顏色也與團隊預設的算法方案不同,最終全部推翻重做。而且大山里氣候惡劣,冬天最低溫到零下35度,夏天又能飆到35度高溫,對常人來說都是考驗,更不說整天在充斥著氨氮氣體的豬舍里工作。

來源:被訪者

精氣神CEO孫延純親眼見證了京東農牧團隊的蛻變,他認可這個合作,認為自己是在為未來10年做計劃。

孫延純在大學里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畢業才到了父親的豬廠里,最開始在豬舍里待了7天,每天聞著氣味都想吐,慢慢才適應,接受了養豬這個行當,一干就是20年。

20年下來,孫延純最大的感受是,生豬養殖是一個“浴火重生的戰場”,個體戶、小微企業養豬死亡率很高,95%的小同行都是“死在路上”,人才匱乏、客戶拖賬期、環保不達標就被處罰,處處都是坑。“養豬行業發展很慢,都是一分錢一分錢地賺。”他表示。

與京東農牧合作用AI養豬,給他帶來了新的希望。他告訴《中國企業家》,早在2018年初,京東集團就對精氣神完成了投資,之后雙方加大了接觸。去年6月,他和京東方面聊了聊智能化養殖方面的需求,雙方一拍即合。當時,孫延純感到這個行業最大的掣肘就是人才短缺,沒有大學生畢業后愿意到山溝里來養豬,除此之外,防治疫情、環保高標準也讓行業急需升級改造,養豬行業終于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代。

采取了京東數科的AI養殖方案后,表面上一頭豬增加成本近100塊,但同時也節約了同等的養殖成本,并且肉質改善的黑豬肉,市場售價更高。

孫延純對《中國企業家》表示,實際上,豬臉識別更重要的意義是跑通邏輯,挖掘信息背后的價值,對于豬處在什么狀態,有更科學的判斷,及時判斷豬是否生病感染,能第一時間對分泌物、病理檢測進行處理,有效管理提高母豬產仔率,其次,全產業鏈上的數據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風險預警,在節約成本方面,通過精準計算投喂藥物比例,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農業養殖風險大,把京東收集的數據給銀行、保險公司,進行成本分析、生物資產監管,幫助養殖企業獲得金融支持。

李佳隆則透露,京東數科和全國大部分豬場都有合作,目標客戶需要有一定規模,越大性價比越高。目前中國的養豬場一般是年出欄2000~3000頭,存欄母豬500~1000頭。規模越大,一套設備可以管理更多數量的豬,成本就能攤得更低。

“云”養豬

另一個宣布提供AI養豬方案的互聯網巨頭是阿里。

2018年2月,阿里云宣布與四川特驅集團合作“世界首創的AI養豬”項目,將AI、大數據、視頻語音技術引入養豬產業。

來源:被訪者

據阿里云方面的工程師透露,目前阿里云能夠對特驅集團的豬廠實施遠程的監控、分析。為了研發云養豬系統,阿里云的工程師整整三個月都待在豬廠里面,因此得名“豬豬俠”。為了學會養豬,這位工程師常看的書都是與豬相關的,比如母豬、公豬、子豬、懷孕母豬的整體信號學。

經過研究,他們研發了一套判別母豬是否懷孕的算法,借助多個自動尋軌的機器人加攝像頭去識別配種后母豬的行為特征,把母豬睡眠的深度情況、站立頻次、進食量變化等20多種特征,集合在11種算法里。這套算法還能有效識別“假懷孕”狀態,把10%的失配率降低到5%左右,提高了母豬的生殖性能。根據阿里云披露的論證數據,AI可以讓母豬每年多產3頭小豬仔,且豬仔死亡淘汰率降低3%左右。

與阿里和京東更傾向于通過AI技術賦能傳統養殖場不同,網易的丁磊在長達十年內摸索了一條自營之路。

2009年,丁磊在廣東省兩會的時候宣布了養豬計劃。宣布后,“丁家豬”一直不見蹤影,直到2016年11月25日,“味央豬”才正式面市,并曾創造了一頭黑豬拍出了27.7萬元的“天價”。“不剪牙、不斷尾、蹲馬桶、玩玩具、聽音樂”,味央豬因為享受著與一般豬完全不同的良好成長待遇而為外界熱議。在備受關注的豬糞便處理上,網易甚至宣布,豬尿經過處理之后,能夠直接流出清水,達到可飲用的水平。

現在,網易的味央豬在網易考拉、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均有售賣。此外,網易味央還與傳統餐飲品牌聯合打造了高端豬肉體驗店。跑通模式后,今年9月21日,網易味央宣布在浙江紹興嵊州興建第三家豬場,全部投產后,年出欄量將達到50萬頭。

網易CEO丁磊對《中國企業家》表示,“2009年,我們宣布養豬,進軍農業,花了足足7年時間,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并且最大程度上解決了環保、安全問題。2017年開始,‘味央模式’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復制,目前,我們的農場落戶在江西高安、安吉和紹興嵊州,接下來也會加快節奏推廣出去,撬動更多地方加入農業升級轉型,給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安全、更美味的豬肉。”

平抑豬周期

大部分中國人的一日三餐少不了豬肉,豬肉能做成鍋包肉、梅菜扣肉、糖醋排骨、紅燒肉等等佳肴。據商務部官網,上周(10月28日至11月3日)豬肉價格為每公斤52.3元,漲幅比前一周回落8.9個百分點。

來源:被訪者

李佳隆認為,我國一年有7億頭豬的需求量,今年可能出欄量有所下降。如果大型生豬養殖企業能夠保住10萬多頭豬,“簡直就是守住了一座金山。”

北京市價格監測中心網站數據顯示,衡量生豬養殖行業盈利情況的豬糧比已經上升到18.58,早已突破6:1的盈虧平衡點。按照以往情況,豬糧比價一旦達到突破9:1,就有可能會引發整個行業的瘋狂補欄。

“現在正是百年不遇的好機會。”孫延純認為,行業問題逐步爆發之后,國家越來越重視生豬養殖,密集出臺很多支持政策,對行業有很大促進作用。“缺口太大,誰來干都不愁賣,還有政策和市場兩方面紅利,另外隨著智能化,IoT、5G實際應用到行業中,將加快轉型升級。”

國內養豬上市龍頭企業溫氏股份披露的2019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銷售商品肉豬1177.40萬頭,同比增長13.69%,完成年度銷售目標約52.81%,實現銷售收入180.41億元,同比增長25.32%。肉豬類養殖毛利率為6.70%,同比增長3.52%。

目前,國內上市的生豬養殖企業,比如牧原股份、唐人神、天邦股份、大北農等都紛紛發布公告,全力擴大產能,以求增加利潤。

此外,非上市企業也對生豬養殖充滿了熱情。

據搜豬網消息,四川巨星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四川特驅農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2個“百萬生豬養殖項目”。兩個項目計劃在3到5年時間,總投資76億元,建成后將實現年出欄生豬300萬頭。

此外,8月23日,(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200萬頭生豬養殖加工項目舉行4個場區集中開工儀式。該項目由東方希望集團投資興建,先期計劃總投資35億元。

企業大規模的投入,極大提高了豬肉的潛在供給。李佳隆預測,商品豬出欄需要半年左右,有滯后效應,經過政策補養、投放儲備凍肉、進口豬肉等措施,豬肉價格將逐漸平穩。

據恒大研究院任澤平分析,我國散戶養殖占比很高、規模化養殖率很低,養殖500頭以下的養殖戶數占比高達99.4%。大量中小養殖戶退出導致供給不足,復養更慢。

京東農牧也早意識到,中國農業是以小農生產為主,70%的豬都在農民、散戶手里,AI養豬解決方案下一步要到兼容散戶。此外,以公司+農戶模式的溫氏股份也開始與蓄睿科技合作嘗試AI養豬。

但從更長遠來看,規模化、現代化養殖是養豬業未來的方向。“超級豬周期將加速生豬規模化養殖的發展,倒逼養殖業提高疫病防控水平。盡管本次疫情暴露出我國部分中小養殖場在防疫方面的問題,但與高污染、低效率的散養方式相比,規模化養殖仍是未來養殖業的發展方向。”任澤平在研究報告中寫道。

這正是科技公司幫助養豬業升級改造的契機,李佳隆認為,防范疫情50%靠意識,50%靠設備,行業未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本刊記者王雷生對本文亦有貢獻)

【觀信股票財經網的新聞、圖片、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刪除或處理,稿件內容僅為行業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