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南方日报成希,惠州中小学开学。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实施“5+2”课后服务模式,校外培训机构转型奔向素质教育……校园内外许多新变化、新动向正在发生。
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新政策之下,惠州教育系统有哪些变化南方日报成希?师生、家长有何期待?
采写南方日报成希:南方日报记者 谢志清 于蕾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书面作业少了
家长:
学习基础能打牢吗?
学校:
家庭作业重质不重量
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三天,惠州一对双胞胎的妈妈蔡曦发了一条朋友圈:“双减”政策真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玩。配发的视频中,两个穿着校服的女孩正在跳绳,时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蔡曦的孩子在惠州市惠南学校读二年级,姐妹俩刚好赶上了这波“双减”大潮。“原来每天至少要写1个小时作业,有时候两个小时才能写完。”蔡曦介绍,“现在,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执笔作业,每天只留阅读、体育锻炼这样的作业。”
“孩子们每天可开心了,但家长们还是会有些担心。”蔡曦不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她觉得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更应该加强练习巩固新知识。而“双减”政策让部分家长一时间难以适应,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在没有书面作业的情况下,让孩子们打好学习基础。
事实上,9月1日开学以来,随着全市中小学校逐步贯彻落实“双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像蔡曦一样感到纠结的家长不在少数。“孩子刚学的拼音会写吗?新学的算术题掌握了吗?不布置书面作业,是学校放手不管了吗?”
还有受访家长表示,如果学校不布置书面作业或者布置太少书面作业,他们会请老师提供课外学习方向,自己想方设法让孩子补足练习。但这些家长又担心,这种与老师相悖的做法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他们认为,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现有的考试难度也应随之改变,才能真正减少家长焦虑。
对此,惠州市麦地小学校长胡凤贤认为,家长们其实不必太过焦虑。“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不是靠作业的量,而是要靠课堂上的教学。”她介绍说,麦地小学已经倡导多年要减少书面作业量,也曾遭到不少家长质疑,但从中也总结出了一套经验。
“作业的作用是内化和反馈,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更多地放在课堂上完成。”胡凤贤表示,对老师来说,课堂上不仅要讲输出也要讲输入,“三分讲七分练”尽可能都放在课堂上完成,家庭作业应当重质而不在量。
目前,麦地小学已经研究制定了一份作业设计表,通过量化的方式,实实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3年级至6年级学生,必须写的作业才写。”胡凤贤介绍,日常家庭书面作业时间控制在20分钟,80%为常规作业,面向全年级学生,由学科教研组共同讨论南方日报成希;20%为个性分层作业,根据每个班级的学情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教师自行设计。
在胡凤贤看来,“双减”政策实际上对学校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们虽然批改作业时间减少了,但需要花更多时间研究怎么创造性、启发性地教学,以及怎么高质量地布置作业。”相应地,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不过分焦虑,才能更好地推动“双减”政策落地。
校内托管火了
家长:
放心又省心,盼服务更丰富
学校:
人手紧缺,需整合社会资源
按照部署安排,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惠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课后服务将实现两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并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包括早、午餐,午休及下午课后服务,下午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个学时。
“学校带娃”令不少家长对新学期充满期待。“我们是双职工家庭,孩子四点半就放学了,我和先生两个人都还在上班,只能让奶奶去接送,现在老人年纪也大了,行动不方便,有时还得麻烦邻居、朋友。”谈及即将实施的课后服务,市民刘女士兴奋不已,“能把孩子留在学校托管,比较放心啊南方日报成希!”
9月6日起,刘女士的儿子所在的惠州南坛小学正式实施校内课后服务,“班上50多个孩子,报名的就有27个,超过了一半”。根据学校安排,小学1—2年级的课后服务主要是社团活动和自主阅读,3—6年级则是社团活动和完成课业。课后服务实行普惠性收费,具体收费标准待相关部门核定后补收。
虽然由于接孩子时段恰逢下班高峰,当天下午南坛小学周边交通临时拥堵,但她仍为学校的校内课后服务点赞,“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初期需要各方磨合,相信慢慢大家都会越来越适应,如果学校能提供素质类课程服务就更好了”。
惠城区第四十一学校是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新学校,目前有学生1300人,报名校内课后服务的学生有近700人。作为校内托管第一批试点学校,第四十一学校开学后开展了学生午休午托服务。“放了220个预约号,不到半小时就抢完了。”一方面是家长报名火爆,另一方面学校人手缺乏。校长刘裕平介绍,由于是新学校,部分师资还未到位,学校教职工比较紧缺,正在统筹安排,确保校内课后服务落实到位。
落实课后‘5+2’服务,惠州很多学校处在探索阶段。惠州某学校负责人坦言,由于学校改扩建及班额控制等原因,原本就缺数十位老师。如今,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同样需要人手,不少老师私底下还是会“喊累”,参与积极性也不高。“整合资源,发动社会力量,比如志愿者或退休教师参与,是一种方法。”该负责人建议。
通过整合资源,既看护好学生,又让课后服务更丰富多样,也是“双减”政策目标所在。记者了解到,惠阳区中小学正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遴选第三方机构,共同开发设置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及社团活动,在解决“四点半”难题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截至9月6日17时,申请参与学校校内托管内的第三方机构有十几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老师吴东新告诉记者,开学前学校就发布了《关于遴选校内托管服务合作机构的公告》,根据安排,将于9月7日公开选取第三方机构参与校内托管服务,完成一系列流程后,预计将于9月中旬为学生家长开展校内课后服务。
此外,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要求,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第三方社会机构要为每一名参与托管服务的学生购买服务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学校与中选机构签订的服务合同每年一签,学校每学期末对机构进行考核,考核不达标的,将不再续签。
校外培训“冷”了
家长:
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意义
机构:
增设素质教育板块谋转型
“我们把准备用来补习的费用存起来当旅游基金,等疫情好转后全家出去旅游。”市民成希(化名)的儿子即将上一年级,原本暑假她准备给娃报一个幼小衔接班,提前预习一年级的课程知识。双减政策出台后,成希松了一口气,下定决心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暑假。
身边许多家长都报了类似的衔接班,“别人家孩子都补课了,就担心自己家孩子落后。”成希的这番话是许多家长为孩子报读培训班的初衷。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家长开始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的作用和意义。
开学前,黄女士向某培训机构申请退回了一年数万元的培训费。原来,女儿今年就读于惠州某学校初三年级,为了让女儿能在中考考上一所好的高中,黄女士为女儿报了“一对一”线下培训。这样的培训费用价格不菲,一个季度的培训费就要将近1万元。
参加培训后,女儿的成绩并未因此提升,学习状态也没有之前好。有段时间,女儿还常常抱怨压力大,这让黄女士一度以为女儿有抑郁倾向。“看到孩子一直提不起精神,真的是很着急,后来静下心来想了很多,比起好成绩,我更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她说。
在和女儿沟通商量后,黄女士退掉了原本一年的培训课程,积极和女儿沟通学业上的困惑,将主要精力放在校内学习中,目前女儿心态也在逐渐转好。在她看来,“双减”政策落地,对她和女儿都是一种解脱。
不过,仍有家长认为,在当前中高考的指挥棒下,通过校外培训辅助孩子提升学习,帮助他们考取理想的学校,仍是刚需。谈起是否还会报学科类培训班,刘女士没有犹豫,说只要孩子接受,仍然会报培训班。“中高考还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通过考试改变人生方向仍然是首选。”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时。这意味着,学科类培训今后只能在学期间周一至周五放学至晚上9时前进行。
限制学科类培训开展时间,让依赖课外时间的培训机构的学员续课率、招生数量锐减。创办近10年的惠州某培训机构负责人刘女士表示,该机构三分之二的业务来自学科类培训,主要是小学初中生培训,“双减”政策下机构业务同比去年减少了70%,原本160人的教师团队也缩减至100人。
但她庆幸的是,机构从创办以来就一直就没有接受过其他的投资、融资,营收主要用于机构内部经营,即便大量的学生家长退费,也能确保及时退还,机构依然正常运营。2015年,该机构在学科类培训的基础上,增设了素质教育板块,涵盖舞蹈、跆拳道、美术等方面。
“如果还想在这个行业做下去,要调整预期与心态,一方面是为真正有需求的孩子和家长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教培行业的红利期已过。”某教培机构负责人李燕(化名)表示,作为培训机构还是要落实国家政策,跟进大方向,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双减”政策之下,该机构关闭了一个校区,整合其他校区,成立了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心,向素质教育这一赛道转型。
为应对“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惠州多家校外培训机构新增了艺术、科技类培训、托管服务等非学科类培训内容。例如,某教育机构发布全新产品体系,包括硬笔书法、体育运动等;有的机构则成立青少年素质成长中心,侧重于少儿编程、艺术创作、家庭教育等板块;还有的培训机构把重点放在美育,涵盖诵读与表演等素养类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惠州市教育局近日公布惠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监督举报电话。家长、学生如果发现校外培训机构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可拨打监督举报电话,向机构所在辖区的教育局进行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