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收官之年。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阻擊戰,同時推動復工復產從“解凍”模式到“快進”模式,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奮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政府和企業都在祭出組合拳。為此

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收官之年。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阻擊戰,同時推動復工復產從“解凍”模式到“快進”模式,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奮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政府和企業都在祭出組合拳。為此,中國經濟時報從今日起推出“疫后復工復產”系列調查,敬請垂注。

疫后復工復產(1) 本報記者 王彩娜

進入4月,春風向暖,因疫情沉寂了兩個多月的北京街市正在恢復往日活力。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實地走訪了北京市核心商圈、科技園區、特色街區發現,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態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政策逐步落地,越來越多的業態在蘇醒,逐步回升的人氣、上揚的景氣曲線勾勒出服務業恢復的鏡像。

節奏加快,勾勒復蘇之景

4月2日中午,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北京通州萬達廣場4層餐飲區云海肴店看到,三三兩兩的顧客在就餐,除了進店前進行實名登記、測量體溫等一系列必要的防控措施之外,較往日好似并無明顯不同。

“開始整個商場只有三五個顧客,現在每家店有三五個顧客,人氣正在漸漸回升。”云海肴北京通州萬達店店長告訴本報記者,在“萬達邀吃日”活動中,通過微信群秒殺菜、拍攝半成品的制作小視頻傳播、抖音直播等進行營銷,該店實現銷售環比上升131.5%,終于讓幾乎遺失殆盡的人氣又陸續聚了回來。

北京通州萬達廣場商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力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通州萬達廣場已恢復正常營業,商場內共有203個品牌商家,已開業188個,開業占比93%,剩余商家也將逐步開業,餐飲商戶均已恢復堂食,購置春季新品的消費需求也在提升。

美團點評集團副總裁兼美團研究院院長來有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從餐飲、旅游、住宿、休閑娛樂、到店綜合服務等生活服務業來看,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生活服務消費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斷崖式下跌期,1月20日至1月24日(除夕),服務供給和消費規模驟降;二是持續低迷期,1月25日至2月18日,商戶復工率和消費復蘇率同步低位徘徊;三是復蘇回暖期,自2月19日以來商戶復工率和消費復蘇率緩慢提升。

走進北京市昌平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京晶科瑞醫學檢驗所聯合創始人兼CEO嚴勇攀正和他的團隊埋首于前沿方向優質項目研發,用實際行動詮釋生物醫藥產業的責任擔當。目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復工企業已達到271家,復工率達73%。

彈性復工、線上開工、遠程會議、預約上崗……目前,北京CBD功能區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等重點企業已開啟復工模式。隨著一項項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政策和措施相繼推出,CBD中心區內超5萬家企業中已有約九成復工,國際金融、高端商務服務、文化傳媒等重點行業業務恢復達到九成以上。

種種跡象表明,北京服務業正重回正軌,雖然距完全恢復尚有時日,但比起兩個月前,讓人更多看到了希望。

春風已至,他救自救共克時艱

疫情防控和生存發展的雙重困擾,讓服務業有序復工復產面臨不少難題,如何渡過難關,全面復蘇?

北京連日來接連推出“硬核”實招,不斷落地政策促進服務業平穩發展,一些企業已有獲得感。

北京紅橋市場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徐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北京市區行業部門提供的減免扶持政策,紅橋市場目前享受到了部分能耗費用的減免(水電費、特種設備檢測費)及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和減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

北京市商務局啟動“防疫保供網上行”促銷費活動,在包括“消費券”在內的各項促銷舉措帶動下,參與活動企業銷售額增長明顯。活動第一周,重點監測的70家企業平均增幅達30%,如主打扶貧類產品的古麗人家銷售額增長達116.67%。

不少金融機構也挺身而出。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該行積極采取抗疫重點企業客戶經理制度、暢通“綠色通道”和應急響應機制、為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靈活設置貸款期限和擔保方式、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等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全力支持企業盡快復工復產,保障企業資金鏈不斷。

自2月份復工以來,北京國資公司所屬再擔保及其旗下國華擔保已為48家北京文旅、餐飲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授信2.43億元,實現了精準滴灌的政策效果。

在疫情初起的時候,萬達率先作出了給所有商戶免除36天租金的決定,減免金額超過40億元。隨后,萬達又宣布商戶3月和4月的租金及物管費可以延期至12月底繳納,并聯合微眾銀行等十余家金融機構為入駐萬達廣場的商家提供了百億元的貸款額度。

不過,萬達廣場這樣的運營方也同樣面臨現金流壓力,也需要支持。可喜的是,已有補貼政策及時出臺。北京市商務局日前發布公告稱,在疫情期間,將對采取減免租金舉措的商場或購物中心給予適度補貼,最高可達50萬元。

李力群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此次補貼政策有助于緩解部分經營壓力。”

但是,廣大中小商戶還是希望獎補力度再大些,政策紅包再多些。

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南宮村黨委副書記、南宮恒業集團副總經理易獻群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扶持政策精準滴灌,尤其是對于我們這種村辦集體企業來說,既非國企也非私企,處于政策的空白區域,難以享受利好。”

盡管多方他助和艱難自救已然開始,但這些企業到底多久才能從疫情影響中重新“站起來”,還是個未知數。對晶科瑞這種初創期企業來說,急需金融扶持,而計劃中的A輪融資大概率會推遲,而利好政策由于傳導周期偏長,目前還是“只聽樓梯響,未見人下來”……

“蹄緩步穩”,回暖尚待時日

銷售斷崖式下降、運維成本增加、資金回流不足……最艱難的日子還沒有過去,不少中小企業仍在經歷寒冬。

“南鑼鼓巷暫未開放,游客請止步。”4月1日,記者剛走近南鑼鼓巷的高大牌坊,就聽到音響中循環播放著這句話。沒有了往日的人潮涌動,不足800米的古巷一眼望盡。

受疫情影響,北京文旅企業面臨經營困境。“艱難度日,爭取活著。”一家文旅企業負責人李華義(化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疫情暴發以來,每天都只支出不進賬。“天天得解決錢的問題,只能硬抗到6月份,我們也想嘗試其他轉型,但解決眼前的急已經讓我們措手不及了,還沒想好轉向哪里。”

“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扶持等政策落地速度要加快,太慢的話可能一批企業就等不及了。”嚴勇攀建議,除了短期的政策要快以外,解決企業稅負、房租過高等中長期問題也希望能提上日程。

盡管疫情帶來的影響還在持續,但服務業依舊“危”中有“機”。“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已是當前各界共識,但如何“搶”與“補”,快速作出應變,卻是需要再三斟酌的事情。

來有為建議,要多措并舉營造安心消費環境,激發居民的消費欲望,逐步恢復居民消費信心,促進生活服務業消費的復蘇。要積極推動生活服務業的數字化建設,完善“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疫情過后我國服務消費線上化有望加速,線上服務消費大發展的趨勢將持續深化。”來有為說。

徐澤告訴記者,紅橋市場將要加大電商投入,在線上搶占更多份額和消費者。“構建一個更加高效的數字化、虛擬化渠道和營銷系統,將是企業贏得未來競爭的必備。”

“未來把線上做到全國覆蓋,線下做成社區基礎設施,這是生鮮電商的機遇所在。”本來生活全國運營總經理卞寧告訴記者,將繼續深耕O2O(線下社區生鮮連鎖本來鮮)+B2C(線下社區生鮮店本來鮮)的商業模式,夯實完善供應鏈體系。

李力群認為,在國家政策積極引導、各地逐步放開限制之后,人們的消費習慣會有一個恢復的過程,對未來的發展前景保持樂觀,特別是餐飲、娛樂等體驗型消費,可能會有一波強勢反彈的現象發生。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人士普遍認為,在疫情不反彈的情況下,消費信心要恢復至正常水平,至少還需要2到3個月時間。

【觀信股票財經網的新聞、圖片、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刪除或處理,稿件內容僅為行業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