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科創板2天,市值迫临6000億,華為的新盟友中芯國際能代替臺積電嗎
委比和委差?委比和委差
科創板龍頭股票,科創板龍頭股票
拋開明星股的短暫狂歡,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隻是一個開始,其所代表的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之路仍路程漫漫。
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成績查詢进口?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成績查詢进口
文|高歡歡
股票股票行情?股票股票行情
編輯|米娜
頭圖來源|站酷海洛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吞金獸”中芯國際正成為A股新坐標。
7月16日,中芯國際正式登陸科創板,開盤大漲246%,近6000億元的總市值一舉問鼎科創板企業總市值的榜首,成交額躋身A股歷史第四。到7月17日收盤,中芯國際總市值為5714.37億元。
登陸科創板後,中芯國際也成為科創板首傢同時在“A+H”上市的紅籌企業。
就在同一天,臺積電正式對外宣佈,受美國5月發佈的约束办法影響,公司自本年9月14日之後將無法對華為繼續供貨。
在特朗普“美國優先”战略主導和中美貿易冲突的布景下,美國不斷加強對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的技術封鎖力度,此時的中芯國際被市場寄予厚望。
據不完全統計,本年4月~7月,科創板上市和擬上市的芯片企業高達20傢,但是從事芯片制造中晶圓代工環節的隻有中芯國際一傢。
芯片一般分為上中下遊三個環節——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裝測試。其间,中芯國際和臺積電地点的芯片制造中的晶圓代工環節,是现在中國大陸芯片產業鏈上最為单薄的環節之一。
因而,無論是出於華為的需求,還是為瞭國傢戰略,中芯國際的每一步都備受矚目。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中信證券原高級副總裁張孝榮向《中國企業傢》表明,“中芯國際存在的意義,已不僅是一個單純的中國企業。它是我們國傢芯片產業的期望地点,是高科技對抗的中心企業之一,這個價值,無法估计。”
國信證券也認為,中芯國際比貴州茅臺更珍貴。從可代替性來講,中芯國際與貴州茅臺一樣不行代替、無法復制。相同資產在不同市場有不同價格,所以,科創板的中芯國際的估值超過臺積電也是有或许的。
一個值得等待的好消息是,近来中科院宣佈已經打破5納米光刻技術,中芯國際也已經研制出挨近7納米的N+1代生產工藝,年末將有定量產,這給芯片國產化又帶來瞭一絲曙光。
狂飆突進的回A之路
2019年6月,中芯國際宣佈從美股退市。本年6月1日正式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到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买卖,僅僅用瞭45天。中芯國際的回A之路可以用狂飆突進來描述。
公開資料顯示,5月5日,中芯國際宣佈將申請科創板IPO;5月6日,中芯國際啟動上市輔導,並於相關部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5月7日,公司與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簽署科創板上市輔導協議,7月7日中芯國際啟動上申購。
7月16日,中芯國際上市首日開盤股價高達95元,相較27.46元/股的發行價,漲幅達246%。
數據顯示,中芯國際A股全天成交額為479.7億元,占當日整個科創板一切股票成交額的近50%,單隻個股成交金額排名A股歷史第四位。據統計,在A股歷史上僅有2007年中國石油、2015年中國平安和中國中車的單日成交額超過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此次募資額達453億元,悉数行使超額配股權後,最高募資額可達532億元,這不僅遠遠超出开始計劃募資的200億元,還成為2010年農業銀行上市後,A股募資規模最大的IPO。
與華為共命運?
市場的追捧來自中芯國際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位置——內地榜首傢供给14納米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包含中芯國際在內僅有4傢晶圓代工企業有技術才能供给14納米技術節點。數據顯示,中芯國際在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4.5%。
中芯國際由被稱為“中國半導體教父”的張汝京在2000年創立。在回國創業前,張汝京任職於美國半導體企業德州儀器,憑借在德州儀器積累的人脈,1997年張汝京回國在中國臺灣創辦世多半導體,公司的目標就是超過臺積電和聯電的市場位置。三年後,世多半導體大股東將股權賣給瞭臺積電,同年張汝京轉戰上海,帶領中心團隊建立中芯國際。僅經歷四年,中芯國際就成功登陸美股和港股,直到2019年中芯國際從美股退市。
中芯國際建立時,股權非常涣散。資料顯示,中芯國際初始股東共計有16名,包含國資布景的上海實業、北大青鳥,美國的高盛、華登國際,中國臺灣的漢鼎亞太,新加坡的祥峰投資,作為大股東的上海實業持股僅12%,張汝京持股缺乏1%。
中芯國際股權涣散是源於張汝京想要防止再次出現世多半導體的類似情況,但這也導致瞭中芯國際堕入高管內鬥。2008年,中芯國際資金出現缺口,黑石、TPG等機構有意入股,最後國資布景的大唐控股入股,成為瞭持股16.6%的最大股東。
與此同時,臺積電起訴中芯國際侵權。這場官司最後以創始人張汝京在2009年被逼離職,臺積電獲得中芯國際10%股權和2億美元賠款結束。張汝京離職後,江上舟接任成為中芯國際董事長。但兩年後江上舟病逝,中芯國際分红瞭王寧國和楊士寧為代表的臺灣派系和大唐派系。此後,在邱慈雲的帶領下,兩大派系之爭逐漸停息,但王寧國和楊士寧相繼辭職。
在經歷數次股權變更後,到2019年12月31日,榜首大股東大唐香港持股17%,第二大股東鑫芯香港持股15.76%,公司股權仍較為涣散,處於無實際操控人的狀態。
2016年,中芯國際開啟瞭新一輪高速發展。當年,中芯國際宣佈新廠投資計劃,在上海和深圳建設12英寸生產線,將天津8英寸生產線產能從4.5萬片/月提高至15萬片/月。與之相應的是投資性現金流的變化,2017年-2019年分別為-184.65億元、205.95億元和135.53億元,本年一季度則為-124.09億元。
大幅擴張下,中芯國際的業績有瞭明顯的提高。根據招股書,2017年-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213.9億元、230.17億元、220.18億元,歸屬凈利潤分別為12.45億元、7.47億元、17.94億元。本年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64.04億元和4.3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華為采購海外芯片遭受重重阻礙。本年1月,中芯國際與華為海思簽訂瞭14納米工藝的訂單;本年4月,華為設計、中芯國際代工的麒麟710A芯片问世,现在中芯國際已從臺積電手中搶奪瞭一部分市場訂單。
现在,華為海思成為瞭中芯國際榜首大客戶。市場調研機構BernsteinResearch數據顯示,现在中芯國際多達20%的營收來自海思半導體。
7月16日,在臺積電二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臺積電方面表明,公司未計劃在9月14日之後給華為繼續供貨。若無意外,美國商務部5月15日公佈的對華為约束新規將於9月15日正式收效,這意味著,華為海思的代工業務,隻有轉移到國內供應商才會安全。而這也被視作芯片代工業務逐漸回歸國內的一個信號。
臺積電宣佈即將斷供後,在國產後備軍中,中芯國際被視為華為最關鍵的盟友。這對華為來說,也是抱负的“過冬”计划,而中芯國際也借此獲得瞭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穩定的訂單來源。
现在兩傢公司的命運,或許就此被捆綁在一起。
機遇背後的隱憂
毋庸置疑,中芯國際正踩在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上。因為它不僅是一傢代工企業,更承載著中國半導體協同發展的重擔,以及實現中國芯片自主化的期望。
作為國產芯片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與A股快速對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其自身,更展現出註冊制下科創板對高科技企業的支撑力度。
張孝榮表明,中芯國際作為芯片產業龍頭,對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甚至科技圈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產業鏈需求自主可控的大布景下,中芯國際承載著严重科技創新的期望。
對於當前的形勢,張孝榮稱,現在正是國產芯片發展的絕佳戰略期。中芯國際作為國內芯片代工龍頭,具備串聯及帶動封測、芯片設計等整個產業鏈的潛力。“根據國傢基金規劃,投資方向將重點放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芯片制造及上遊設備領域。這些領域,也正是中芯國際的上下遊。”
在業內人士看來,存在機遇的同時,中芯國際無疑也面臨著挑戰。張孝榮稱,中芯國際的體量,大約是臺積電的1/10,兩者比较距离較大。從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的芯片產業發展經驗來看,“会集資源辦大事”是推動芯片產業快速發展的經驗。
“短期內頂住盈余壓力,長期應咬牙進行投入。”對於中芯國際,張孝榮如是表明。
數據顯示,由於先進和成熟工藝生產線的擴產没有體現規模效應,中芯國際面臨較高的折舊壓力,且研發投入不斷增大,使得公司2018年、2019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負,分別為-6.17億元和-5.22億元。中芯國際在布告中也直言,公司存在晶圓代工市場競爭剧烈,公司與行業龍頭比较技術距离較大、现在市場占有率較低一级風險。
拋開明星股的短暫狂歡,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是一個開始,其所代表的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之路仍路程漫漫。
後疫情時代,
品牌怎么重啟增長?
流量成本不斷上漲,
企業怎么實現高效觸達?
怎么以客戶為中心創新產品,
與客戶構建長期關系?
國產品牌怎么突圍……
答案就在這裡??
。END。
制造:任穎文審校:陳睿雅
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