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姍經過一個多月趨勢性下挫,甲醇期貨近日下破2000元/噸整數關口,創下近三年新低。11月19日,甲醇期貨主力合約盤中最低下探至1891元/噸,刷新2016年9月以來最低價位。10月以來,甲醇期貨走出19根陰線,最多跌去500點,跌幅達21%。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甲醇現貨市場走勢與期貨步調一致,從10月份開始高位回落。據統計,9月底至今,江蘇地區甲醇市場價格由2300元/噸下滑至1890元/噸,每噸下調410元/噸,跌幅為17.83%;內蒙地區甲醇市場價格由1980元/噸下滑至1835元/噸,每噸下調145元/噸,跌幅為7.32%。相比較而言,內地甲醇市場走勢略強于沿海地區,沿海甲醇主要受到高庫存的打壓。
河南匯通甲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苗柏宏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甲醇下跌主要因素在于能化板塊國際大面積新產能投產,從而壓縮國內利潤,代表品種乙烯端的崩塌加上港口的高庫存導致甲醇價格的連鎖反應。
數據顯示,從5月份開始,甲醇進口量逐步恢復,穩步回升,8月份單月進口量超過100萬噸,達到107.31萬噸,為近五年單月進口量峰值。方正中期期貨分析師夏聰聰表示,由于沿海市場甲醇走勢弱于內地市場,導致兩者價差逐步收窄,甚至沿海甲醇價格倒掛。由于國外貨源具有價格優勢,且國外新增產能較多,多因素甲醇進口量超出市場預期。10月份甲醇進口量預估為105萬噸左右,進口船貨無縮減跡象,大量的進口甲醇使得國內供應更加充裕。
苗柏宏向記者介紹,2012年國內甲醇的需求約為3000多萬噸,今年有可能增加至6800萬噸,需求量增幅超過100%,而同期國際市場增幅可能不到10%。苗柏宏指出,從全球的甲醇需求來看,國內年需求6000多萬噸的產能等同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他認為甲醇目前不單單是價格的問題,也是產能消化的問題。“在國際市場對于甲醇的需求沒有過多增加,而供應源源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國際低成本成為最強的競爭手段,多余的甲醇只能運到中國消化。”苗柏宏說。
據了解,按照1.5噸原料煤及0.6燃料煤的比例,西北地區甲醇企業生成成本大約在1600附近。西北地區煤炭價格相對偏低,成本也均有較大優勢,華北地區甲醇生產成本端大約在1830附近。夏聰聰指出,甲醇價格回落,但原料價格并未跟降,導致企業生產利潤被擠壓,部分廠家處在虧損邊緣或已經虧損。
苗柏宏也表示,本輪下跌中,很多內地貿易商已經虧損。未來,隨著國際產能的增加,國內作為國際的主要消化地,進口貨源在成本低廉的情況下,會逐步的擠壓國內煤制甲醇的利潤,以往的“西醇東輸”、“北醇南調”的主流會成為過去,港口倒流的格局會時有發生。據此,他認為未來的甲醇現貨貿易,進口商會比較好做,內地貿易商會被逐步擠壓。
【觀信股票財經網的新聞、圖片、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刪除或處理,稿件內容僅為行業信息傳遞,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