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王

图丨张桃芳

引言

他保持着一个姿势,静静等待了10分钟,当他的对手抬起枪口,朝着狙击台右侧进行一个点射时,他知道他的机会来了。抬手,枪托抵肩,瞄准,扣下扳机,动作一气呵成,弹壳飞出枪体,炙热的子弹从枪口击射而出。

与此同时,听到枪声的对手也发现了他的位置,生死只在一瞬,0.1秒的微弱差距让他的子弹先行穿过对手头颅,结束了这场游走在死亡线上的狙击对决。

这是发生在60多年前战场上的真实一幕,那名被击杀的对手是一名美国士兵,而射出子弹人原本是那名美国士兵的猎物。

步枪口径7.62毫米,弹头初速度每秒820米,射程1000米,由5发同定弹仓供弹,全长为1020毫米,这是一把苏制1944式步骑枪,这种枪械在二战时期曾被苏联红军大量采用,非常适合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下使用。

阻击王

图丨晚年张桃芳

枪只是一把普通的老式步枪,但是他的主人却用它完成了反杀,在美制M2勃朗宁重机枪的火力覆盖下一击毙敌。

老枪虽老,但经历不凡,它的主人在朝鲜战场上曾用32天的时间内以442子弹击毙击伤敌军214人,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而它的主人就是张桃芳。

跨过鸭绿江

1931年江苏省兴化县陈堡乡的第一个破旧窝棚里张桃芳出生了,家里靠着租种的几亩田地为生,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在秋天出生的张桃芳因为自幼就比同龄人更显瘦小,所以‘秋小’这个小名就一直跟随他到了成年。

虽然身形瘦小,但张桃芳却不得不说是个聪明孩子。当时张桃芳所在的村子里只有一个教受有钱人家的私塾,家徒四壁却一心好学的张桃芳,每天就只能站在教室外面,踮着脚透过窗户去偷听先生讲课。

阻击王

图丨朝鲜战场上的张桃芳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只以耳闻张桃芳就能有模有样地背诵出百家姓、三字经上的部分段落,就连发现他偷听的教书先生在考效过他后都称赞说,这孩子的脑子够使。

虽然得到了先生的默许,但偷听到底不是一个办法,十岁的张桃芳只能站在窗外耳濡却没能有过一次目染的机会。直到参军之前,张桃芳还只能写出三个字来——‘张桃芳’,也就是他自己的名字。

1943年12岁的张桃芳在乡里的推举下担任了陈堡乡抗日儿童团的团长,而到了张桃芳18岁这年国内发生了三件大事,其一他当了父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其二他成为了民兵排长,其三他听说了在中国的东北边界有一个叫朝鲜的地方,此时正在一片硝烟之中苦苦坚持。

聪慧的张桃芳虽认不得几个字,但唇亡齿寒的道理却甚是明白,一旦朝鲜被攻破,中国就又要被欺负到头上了。

1951年2月的一天,陈堡乡村中心的一处空地上站满了的当地的乡民,这是村子里临时设立的招兵办事处,一个姓陈的解放军宣传干事正在讲话,号召青年们积极参军,入朝作战。

阻击王

图丨苏制1944式步骑枪

听闻此事的张桃芳立刻放下了手中的锄头,赶到招兵办事处,一笔一划地在登记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唯一能写完整的三个字。

就这样张桃芳成为了陈堡乡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的人。

几天之后,胸前佩带大红花,在鞭炮声和秧歌队舞的鼓舞下,被送到兴华县城,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离乡。在兴华县城张桃芳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件军装,换上军装的他似乎变得更加高大了。

参军后张桃芳第一次摸到了真枪,或许是每个男人对武器都会抱有独特的偏爱和情谊吧,在摸到枪那一刻,张桃芳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打出个成绩来。

1952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4军奉命入朝,新兵张桃芳就是其中的一员,在闷罐车里,颠簸摇摆不止还有车上士兵、物资,更有张桃芳胸中的那个激动心。

历经了一个星期的隔绝封闭,张桃芳所在的部队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辽宁安东,眼前是滔滔不绝的澹澹江水,耳畔是炮弹破碎的巨大轰鸣。军号声响,部队开拔,志愿军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水。

阻击王

图丨青年张桃芳

1952年四月至八月是朝鲜战场上狙击最频繁的时间段,狙击歼敌13600余人。志愿军的对手,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军部队,在‘冷枪战术’的打击下,昼夜活动被完全压制,士气一降再降,直至冰点。

从三次打空到狙击天才

20岁的张桃芳,入伍不过一年的时间,是老兵眼中新兵蛋子,领导眼中战场雏鸟。

1952年9月2日,这是一个让张桃芳记忆犹新的日子,在这天张桃芳接受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练兵,而练兵内容就是打靶。

三发子弹,三次机会,身为通信员的张桃芳,端起枪连续扣动扳机三次,子弹却连靶子的边都没挨着。三次射击,三次空靶,光秃秃的三个零环就像三个齁咸鸭蛋塞在了张桃芳的嘴里,让他的表情满脸都是苦涩。

此后的日子里张桃芳心乱如麻,总想练枪却总没机会,他是首长的通信员,天天都在跟在首长的身边,实战的机会很少,训练的时间就更少了。

阻击王

图丨张桃芳练习狙击

看着一同到朝鲜的战友们厮杀在前,自己却只能在后方接发电报,终于有一天张桃芳坐不住了,拿定主意的他,向首长提出请求,希望能重回到3营8连9班上前线作战。

首长看到张桃芳坚定的眼神,无奈之下,同意了张桃芳的请求,但让张桃芳意想不到的是,他回归前线后的第一战,就是有‘朝鲜战场绞肉机’之称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在范弗里特的指挥下向上甘岭地区发起了进攻,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作为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最激烈的交锋,这场空前惨烈的战役整整持续了43个昼夜,美军先后投入了6万多兵力,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使用105口径大炮300多门,向志愿军防守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高地上,投入了5000余枚炸弹,发射炮弹190多万发。

高爆延时炸弹,纵火汽油炸弹,流弹,迫击炮弹,无数的炮弹落在上甘岭阵地上。乱石在飞溅中就被打成了砾粉,密集的火力把山头削低了两米,坚固的岩石在猛烈的轰击下硬生生被磨成了1米多少的粉末,走在高地上松土没膝,偌大的高地上竟看不到一点绿色。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火药、尸体三者混合一体的呛人味道,到处都是打出的弹壳和未命中的弹头,随便捞上一把都是有破碎金属构成的碎末。

美军虽然打得凶猛,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他们却什么也没有得到,除了两万五千名士兵的伤亡以外,他们在上甘岭没有取得过一寸土地。

阻击王

图丨张桃芳在阵地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美军的大部队虽然撤退,但上甘岭仍要坚守。五圣山是志愿军中部战线的咽喉要地,而上甘岭作为五圣山的前沿阵地,它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志愿军中部的防守要向后撤200公里,因上甘岭而诞生的和平谈判就要宣布取消,所以上甘岭决不能有失。

1953年1月11日深夜,冒着摄氏零下37度的强低温,二十四军匆匆赶赴上甘岭接替快被打没的十五军驻防。

初次踏上阵地的第一夜张桃芳就被派去站岗,早上天光熹微,在一缕阳光的照射下张桃芳豁然发现原来他所在防御工事竟是用敌军尸体垒起来的,刺骨的天气将敌人的尸体冻得比砖石还要坚硬。

联合国军的大部队虽然从上甘岭退走,但依旧留下了小股部队进行袭扰。新换上的联合国军部队似乎并不知道上甘岭之所以又被称为‘伤心岭’的背后含义,似乎这里并没有爆发过战争,并没有2.5万联合国军战友长眠于此。

阻击王

图丨领导观看张桃芳狙击

他们依旧按时换班,按时吃饭,甚至还有人脱下衣服晒起了太阳,这些情景都被高地上的24军长兼政委皮定均看在眼里,此时的皮定均满脸的怒火几近喷涌,身边的同志没有一个人敢去吱声。作为毛主席麾下的心腹爱将,暴躁的性格让他也获得了‘皮辣子’,‘皮老虎’的绰号。

在皮定均眼中联合国军这是根本不把他们24军当回事啊,他们敢在阵地上这么肆无忌惮简直就是在扇他皮定均的脸。

“老子要关这些联合国军禁闭。”皮定均摔下手中望远镜对部下狠狠地说。

皮定均要关他们禁闭,可禁闭又该怎么去关呢?

皮定均首先命令各个狙击阵地选出四名狙击手,给敌人一个教训。

阻击王

图丨张桃芳

经过数次的挑选,此时张桃芳所在的连队已经选出了3位狙击手,只剩下了一个名额等争夺。没有那个战士不想成为狙击手,也没有那个战士不想尽早打出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枪,所以名额的争夺愈发地激烈起来。

三发子弹,每发子弹都不能低于25环的标准这是24军选拔狙击手的硬性标准,但就在不久之前,张桃芳在射击训练时刚刚收获了三个烧饼。(烧饼指涉及0环)

这样的成绩对张桃芳而言无疑是一座大山,但张桃芳本人却并没有放弃。在上甘岭驻防的他开始了疯狂的射击训练。

双臂无力,端枪端不久?不怕!就一个字,练。双臂绑上沙袋,一端就是一个小时,手臂被拉得通红泛青都要咬着牙继续地坚持下去,一个时辰,两个时辰,在张桃芳的努力之下他终于打到了自己的目标。

当然作为一个狙击手光靠两条手臂还是不够的。张桃芳有一双远视的眼睛可以说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狙击手的先决条件,但只有天赋不够,狙击手要看得远还要打得准才行。

空闲时,张桃芳经常会拜托班里的战友帮忙,帮提着一个点燃的煤油灯在空地上来回走动,而张桃芳本人就拿着没有上膛的步枪来回跟着瞄准。煤油灯中的火芯忽大忽小,忽高忽低,而他的战友也是冷汗连连胆战心惊,谁知道张桃芳的枪里有没有子弹。

阻击王

图丨上甘岭战役,隐蔽在坑道里的志愿军官兵

经过18天的磨练,张桃芳手中的狙击枪已经和他融为了一体,而就在第十九天张桃芳走上狙击手的考场。

考试的内容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内容概括下来无非就是就是两个字‘杀敌’,上阵杀敌!

第一次射杀敌人,张桃芳的心中是充满忐忑的虽然他已经练了好久但实战却还是头一遭。抬枪,瞄准,扣动扳机,在战友的催促下张桃芳“嘭嘭嘭……”的连开12枪,却一枪也没有打中敌人,两个美国士兵就在张桃芳的眼中怎么来又怎么走了。

胳膊被步枪震动得生疼,子弹却连敌人的衣角都没擦到,张桃芳在狙击点考虑了好久,终于想通了其中的关节,活物不能当做死物来打。

再次踏上狙击点的张桃芳对准三个敌人又是连开数枪,这次敌人应声倒地,张桃芳通过了测试。

阻击王

成为狙击手的张桃芳在阵地上反复地磨练起自己的水平,他发现自己在山上,敌人在山脚,射击不能单单只朝着头部瞄准,遇到逃跑的敌人一定要瞄准他的脚踝,也只有这样才能打死背向自己的敌人。

总结出经验的张桃芳在狙击对决中愈发的得心应手,平均每两发子弹就能带走一个敌人,卓越的战绩自是会得到表彰,但当表彰申请送到军长皮定均手上的时候,皮定均却对此事产生了怀疑?

皮鞋送你,给我把它装了满子弹

表彰申请送到了皮定均的手中,而这位脾气火爆的24军军长却陷入了迟疑,试问一个月前还是在靶场上连吃三个‘烧饼’的新兵蛋子,怎么可能会在一个月后就成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狙击手呢?

“张桃芳,18天的时间,250发子弹,歼敌71人……”皮定均放下手中的电报喊来了自己的参谋长说阻击王:“去,带上我的皮靴到214团看看这个兵是不是真像电报中写得那么厉害。”

阻击王

图丨皮定均

接到命令的参谋长立刻去了前线,跟着张桃芳亲眼看到了6发子弹连续击杀3名敌人的奇迹。皮定均的靴子是要不回来了。

回到营地以后,皮定均的参谋长亲手将皮靴套在了张桃芳的脖子上,看着他那双用军毯改成的破旧不堪的鞋子久久不语。

回去以后参谋长就此事对皮定均作出了详细的汇报,皮定均大笑说阻击王:“我还真想看看这个兵。”

从1953年1月29日张桃芳开始干狙击手一直到同年的5月25日。在这3个月零26天的时间里,除去开会集训活动等时间以外,实际的射击时间也不过才32天。在这32天的时间里,张桃芳耗弹442发,毙敌214人。

狙杀了214名敌人正巧和他所在的团214团数字呼应,其中当然是有一些特别的故事在里面。

阻击王

图丨志愿军部队

1953年春,皮定均终于见到了这个军内的神枪手张桃芳。

张桃芳在这天是带着两只皮靴走进皮定均办公室的,而皮定均看到脖子上挂着两只皮鞋的张桃芳这样也是万分惊讶。

注意到军长疑惑的眼神,张桃芳摘下脖子上的皮靴重重地拍在了桌上,皮鞋里哗啦啦作响,抖出了好几个弹壳。

站在一旁的宣传部长赶紧解释说:“军长,这些都是张桃芳的收藏,他每击杀一个敌人就会把打出的弹壳放进靴子里,到现在已经有211枚了。”

听完宣传部长的解释皮定均向张桃芳竖起了大拇指,随后又从自己的柜子里拿出三枚子弹说:“你是214团的兵,拿上他再给我干掉3个敌人,凑个整数。”

阻击王

图丨1957年3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谈到了中共中央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决定

“是!”张桃芳接过三发子弹拎着皮靴头也不回地就回到前线,一小时后就打死了三个敌人。

下午,张桃芳带着214枚弹壳找到了皮定均。“首长不辱使命,这是214枚弹壳。”

“干得漂亮,晚上留我这里吃饭。”皮定均一手拍着张桃芳的肩膀,一手抚摸着弹壳笑着说道。

尾声

1953年5月30日,张桃芳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书信,书信里是一张红色的请柬,上面用楷体工整地写着:

张桃芳同志,祝贺您成为了在共产主义青年团光荣的一员,谨请光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3年6月20日下午,大会特地安排了参会团员们到北京中南海见毛主席。中南海里毛主席依次和团员们握手,当他走到张桃芳面前时,张桃芳激动得已经不知道该伸哪只手好。

阻击王

图丨毛主席在中南海

看到张桃芳局促的样子,毛主席笑着拉起了张桃芳的左手说:“你就是咱们志愿军里的狙击王张桃芳同志吧。”

此时的张桃芳已经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了,只能一个劲地点头。

毛主席看着这个眯着眼睛的小伙子,继续亲切地说:“你们是人民的英雄,祖国期待你们更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