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新游戏”正在私募圈表演。在这场游戏中,上市公司股东寻求将他们手中的股票盘活,通过大宗生意的方法将其持有股票“过户”至私募基金,私募以此为底仓参与打新并“躺赚”收益;而私募不只凭此业务规划飙升,更是以很少的人力本钱撬动了更高的收益。
“新游戏”怎样操作
“本年年头,一些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大宗生意过户方法将持有的股票转给所谓的量化私募,收益一度有7、8个点。若是加上9月从前上市的科创板标的打新,收益抵达十几个点,并且是无风险收益。”一位量化私募圈人士李华(化名)奉告我国证券报记者。
那么,具体是怎样操作的?一位券商资管人士王明(化名)奉告记者,这其实是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大宗生意将持有的股票“过户”至私募然后参与打新。举个比如,假定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有1亿元的股票市值,那么,先借1亿元的过桥资金,用这1亿元认购私募产品。私募产品再通过大宗生意买入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并向其支付1亿元。终究,股东用私募支付的这笔钱归还过桥告贷。效果就是,将股票从股东手中“过户”至私募,而上市公司股东则获得了私募产品。私募产品有了满意的底仓和适合的规划,处理人就可以按正常途径参与下打新,终究打新收益的实践受益人仍是上市公司股东。
另一位量化私募人士张伟(化名)也标明,即使上市公司手中没有这么多资金,也可以操作。比如,1亿元市值的股票,只需要2000万元的流动资金,按照上述方法操作五次,就可以将手中股票全部“过户”至私募基金。
如此操作虽然可以躺赚,但关于上市公司大股东而言,这种生意相当于减持,大股东有必要提前公告。“所以,许多参与打新的出资者并非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而是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小股东。”张伟说。
规划飙升的隐秘
如此“闷声发大财”的操作吸引了各路私募参与。王明奉告记者:“现在规划比较大的私募都在打新,有才干的再折腾个T+0,收益能上去,客户也满意。”
“本年不少私募的打新规划上升很快,出现好几家通过纯打新规划升至百亿的私募。”李华标明,“由于此前打新收益很高,吸引了大批资金。现在虽然打新收益有所下降,但通过融券加一倍杠杆,仍有比较可观的收益。”
财通证券研报闪现,到11月5日,本年以来共有121只科创板股票上市,70只创业板股票上市,若出资者以2亿元规划资金参与且每次询价均入围,估量有16.82%的收益。
某量化私募人士奉告记者:“这个业务本身没有门槛。虽然处理费等成果报酬比量化中做指数增强和对冲产品低,但技术含量非常低,不需要相关战略团队。而由于该业务规划比较大,整体收益反而比实在的量化私募更高。”
凌乱操作反面的缘由
为什么上市公司股东要进行如此凌乱的操作,除了赚取无风险收益外,非生意过户打新业务没有开闸也是原因之一。
非生意过户打新,即上市公司股东用自己持有的股票作为打新底仓,通过非生意过户的方法,将名下股份划转至自己托付树立的单一资管计划,去参与打新等金融出资。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此前便有类似业务存在,被称为定向划转。定向资管计划开设的证券户与托付人同名,股份可以彼此划转。但证监会2019年6月发布的《证券期货运营安排私募资产处理计划运作处理规矩》将单一资产处理计划的账户称谓变更为“证券期货运营安排称谓-出资者称谓-资产处理计划称谓”,同名账户之间的非生意过户途径被阻断,这一业务也就随之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