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现已负收益,最近仍是存款香!”一位朋友向中证君表明,最近想要多买点存款产品。
在近期基金收益率大幅下滑的布景下,已有一般投资者将基金换回,转而购买中小银行的周期付息和短期存款产品。这些存款产品利率远高于商场平均水平。
因为部分银行的存款产品已不对异地客户敞开购买,有储户乃至想出“打飞的”购买高息存款的办法,为其命名“旅行存款”。
储户打起“游击战”
上述这位朋友的状况并非个例,近期中小银行的周期付息和短期存款产品颇受喜爱。某城商行理财司理也表明,比较基金,近期存款产品卖得更好。
本年2月,央即将周期付息产品列入不标准存款立异产品,并提出制止地办法人银行开办异地存款。尔后,多家中小银行纷繁对存款产品进行限额、下架、降息等调整,还有银行的存款产品不对异地客户出售。
在此布景下,一些储户为了得到高息颇费心思。有储户打起“游击战”:下载20余家银行的APP,每天调查抢手存款产品有无额度,乃至每天清晨起来操作。
有储户提出“旅行存款”的办法,称可在旅行过程中,实地“调查”当地的高息存款产品,并趁便购买。
某储户自嘲道:“存点钱比买基金股票还伤脑筋!”
高息随同高危险
“周期付息产品可理解为银行每个周期(如每月、每季度等)按约好的定期存款利率向储户发放利息。短期存款产品可分为1天、3天、7天等期限的存款产品。付息周期越短,实践年化利率越高。”某中小银行理财司理介绍。
该理财司理算了一笔账:若储户存入100万元年化利率4%的一年期存款,每3个月付一次息,本息翻滚,实践年化利率达4.06%。
在长时间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布景下,既能得到高利息收入,又能灵敏周转,还能保本保息,周期付息和短期存款产品是许多储户的“宝物”。有储户称,可拿利息用来归还房贷或购买基金。短期存款产品还常被当作短期搁置资金的现金管理工具运用。
不过,从更高层面来讲,高息存款产品本质上存在利率问题和危险问题,对银行的负债端构成压力,也不利于保护商场竞争次序和金融系统安稳。
高息揽储是无法之举
在储户“追捧”高息存款的背面,是近年来中小银行高息揽储的困境。
在华北某城商行部门司理赵军(化名)看来,高息揽储是一些中小银行的无法之举。“一是品牌影响力有限,靠低息很难拉来储户,只能靠高息揽储;二是规划添加激动,部分银行高息揽储和高息借款并行;三是为了应对流动性危险,拼命拉存款。”
某民营银行人士张雅(化名)称,在互联存款、异地存款等事务被制止的状况下,中小银行亟待探究愈加久远的开展形式。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明,中小银行应回归根源、安身本地,不断提高客户服务,加强付出结算系统建造、立异各类存款产品,经过留住客户来添加和安稳中心存款。
“银行存款端的压力减轻了,自然会下降客户在借款端的压力。”业内人士称,从大趋势看,高息存款产品会越来越少,储户应积极探究存款以外的“理财之道”,可将国债、大额存单、固收类理财产品等作为存款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