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郭闻

据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等媒体报道人民日报女记者

●10月7日人民日报女记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人民日报女记者,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近期择机实施发射。这次任务将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将有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前往空间站,预计其中将有1名女宇航员,展开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30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围绕健康、教育、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社会保障、家庭建设、环境、法律8个领域,《纲要》提出75项主要目标和93项策略措施。

1

“神舟十三号”马上要发射了,大家都很关注。

这次还多了个焦点人民日报女记者:之前说的女航天员将在太空待半年,会成真吗人民日报女记者

“神州十二号”还没有回归地球时,新一组“太空出差三人组”就已经开始预选了。这次要派一位女航天员飞天,将在空间站核心舱驻留6个月,这也是今后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时间的常态。

在消息公布之初,大家便对这一话题十分感兴趣。毕竟,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男女混搭的宇航员组合,被科学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且对于科学研究也十分有益,比如女性身体在太空中的变化等等。人类飞天,除了探索宇宙奥秘外,还会开展空间技术实验、航天技术实验、生物医学实验三大类空间科学实验,而了解人体在太空中的适应性,便是一项基础研究。

人本身作为探索者探索太空,就要研究人类自己在太空中的各种反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相应的保障,才能在太空适应得更好。”

2

2022年我国空间站将初步建成,而后会迎来第一批外国航天员,现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3位航天员正紧锣密鼓地学习中文,其中一位就是女性。建成后的空间站最多可容纳6人,所以我国3名航天员中有一位女性宇航员,这和国际上的分组是接轨的,有利于在漫长的太空任务中,发挥女性特有的优势。

从“神舟九号”到“神舟十二号”,我国曾经有两位女航天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她们是刘洋和王亚平。

2012年6月,34岁的刘洋乘“神舟九号”上天,成为我国首位飞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并在太空中待了13天,完成了科学实验任务。

王亚平是“神舟十号”航天员。2013年6月,王亚平出色完成了包括“太空授课”在内的各项飞行任务。

这一次“神舟十三号”飞天的女航天员,大概率将在这两位现役女航天员中产生。

人民日报女记者

在我们等待着女航天员进入空间站的时候,蓦然回首,已经有那么多的优秀女性,在各行业各领风骚。

其实,追求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从全世界范畴来说,都是一个共同的话题。只不过,中国的步子迈得大而迅速。

去年10月,联合国在第75届联大会议期间举行了高级别会议,纪念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通过《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25周年。联合国妇女署认为,《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仍是最具综合性和变革意义的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政策框架。25年来,中国为推进性别平等和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更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如果我们足够了解中国女性曾经的社会地位,一定会十分诧异这中间的改变。各位同学,如果你们有空和父母以及祖辈就“男女平等”这个话题聊聊,会发现,这一改变,仅仅发生在这100年间。

这100年来,中国女性的地位,从物品属性转向了人的属性。

是的,物品,100年前的中国,女性只是家庭和男人的附庸物品;而现在,女性是独立的个体与真正的人。

这一切改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3

男女平等已经成为一项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建立了包括100多部法律法规在内的全面保障妇女权益法律体系,基本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全社会就业人员女性占比超过四成。

这是100年前的中国社会无法想象的。

那时的中国,女性是不配拥有自己的思想的,她们只是作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但是有一个女性走了出来,她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她说:能解救我们的只有自己。在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她当选为第一任妇女部长。这一次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政党的名义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将妇女解放运动与反帝反封建争取民主平等的政治目标联系起来。

同学们可能不会理解,为什么一个女子下地干活便是一件很令人吃惊的事。在几十年前的中国,“男主外女主内”、“女人三从四德”的思想经历了数千年,依然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女人抛头露面出外干活是件不被认可的事。比如黄梅戏《天仙配》里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其实就是以前中国社会生活状态的反映。

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鼓励妇女下地劳动,便成了打破中国女性身上枷锁的契机,并由此掀开了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新篇章。

做这件事的女主人公叫申纪兰。

4

国庆期间上档的电视剧《功勋》,记录了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其中一位女性就是申纪兰。她在中国女性解放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曾连续当选了13届全国人大代表。

她做的这件事是把妇女从家中动员出来出门干活,又为她们争取到了与男人一样的酬劳。1953年1月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通讯《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记录的就是这件事。

申纪兰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是全国知名的先进村、劳动村,但就在这个村里,出来劳动的妇女都是少数。1952年,申纪兰当选为生产合作社副社长,她去动员妇女们出来劳动。但是当地流传着一句老话“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就连妇女自己都说:“妇女离不了‘三台’(锅台、炕台、碾台),咱怎能参加主要劳动?”而更大的难点在于,女性长期受歧视,被认为“无用”,劳动结束记工分时,只能拿到男人一半的报酬,哪怕干的活与男人一样多一样好。

人民日报女记者

申纪兰向合作社提出: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面对纷纷涌现的女劳模,合作社最终同意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要求。

这一举措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随后,“男女同工同酬”逐渐在全国普及,并在1954年被写入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西沟村也因此载入史册。

1955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生产中,必须实现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

5

在浙江建德梅城镇,有一个叫千鹤的小村庄,那儿的妇女也打破了传统旧俗,走上田间地头,男女同工同酬,喊出了“劈山拦河溪改田”的口号,孕育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

1955年底,毛泽东同志为《建德县千鹤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报告写下了长达512字的按语:“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毛泽东肯定了建德县千鹤村发动妇女投入农业生产的做法。

千鹤村从默默无闻的浙西山区农村,一跃成为上世纪50年代开创妇女投入农业生产劳动时代新风的全国农村妇女工作标杆村。

毛泽东同志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自20世纪50年代对千鹤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肯定,到60年代对天津、贵州等地妇女工作的表扬,逐渐演变成“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伟大思想并成为家喻户晓、响彻中国的口号,影响至今。

当下,千鹤妇女精神不仅有过去时,更要有现在时、将来时。女性的发展程度,标注着人类文明的刻度。

6

《功勋》中还提到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她便是另一种类型的杰出女性典型。

1967年,我国一个重大研究项目正式立项。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39岁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临危受命,接手了这次研究任务。她把年幼孩子托付给了父母,一门心思扎进了研究中。第191次实验终于成功了,实验证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最终抑制率可以达到100%。为了验证青蒿素对人体有没有副作用,屠呦呦以身试药。

发现青蒿素的消息公布,世界震惊。但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这项研究的重要贡献者屠呦呦却被抹去了姓名。后来提及这段经历,屠呦呦的神色淡然:“对我们来说,国家交给你任务,就努力工作把任务完成。”

如果说申纪兰为中国女性争取到的是社会的认可,那么,新中国建立后涌现出来的无数像屠呦呦这样的女性,则让人们看到她们真正撑起了“半边天”。

7

每隔10年左右,我国便会发布一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这是按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中国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平等问题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特别是一些涉及面比较广泛的热点话题和问题。

比如,每到招聘季,“女性求职到底难不难”就会上热搜,所以在新印发的这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就特别提到了要“加大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工作力度”。要求对招聘、录用环节涉嫌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进行联合约谈,依法惩处。

这些年来,我国不断修改完善和出台各类保护女性的法律法规,比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规定》等等。

正如我们的前辈向警予所说:能解救我们的只有自己。中国的女性,已经证明了她们的优秀和伟大,未来的中国女性,也必然更自信更优秀。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郭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