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能投顾的发展过程,诺亚财富诚挚推出《监管“去”系列》智能投顾的发展过程,分别从去刚兑、去嵌套、去杠杆、去资金池、去非标债权、去监管套利等角度,与您深度剖析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目的只有一个——在强监管的大环境下,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金融监管名词。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智能投顾。当AlphaGo战胜柯洁称霸棋坛时,所有人都以为智能投资时代来临了,期待智能投顾能像AlphaGo一样横扫顶级基金经理带来超常并稳定的收益。

然而,当智能投顾风头正劲时,证监会却开始严查智能投顾违规销售,而今年的资管新规细则又对智能投顾在牌照和技术方面进行了“双杀”。强监管下的智能投顾能否逆势绽放智能投顾的发展过程?人工智能究竟能否理好财?

作者| 品牌市场中心 徐晓露

“在我们有生之年,有可能看到有机生命会逐步被无机生命所替代。今天我们靠机器找路、认路,二十年后,当我们在自己的人生当中碰到了这样的十字路口要做决策的时候,很多人会用智能手机、人工智能来做决定,他们会告诉你该怎么做。”

——尤瓦尔· 赫拉利《人类简史》

一则高盛的新闻显示,高盛现在很多职位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以前股票的现券交易员有600个人,现在基本上只剩下2个人了,这一块基本被机器替代了。

美国摩根大通今年的新闻是用自动化的软件几秒钟就能够把内部律师、法律顾问花36万个小时做的事情就自动完成了。

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的职位,而金融领域正是一个切入点。甚至有人预测人工智能会让99%的基金经理失业。

华尔街掀起的智能投顾热潮

智能投顾的发家要追溯到2010年,最知名的Betterment和Wealthfront凭借智能投顾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的暴增,分别都已接近30亿美元,其飞速崛起更是倒逼银行、知名资管巨头布局智能投顾,以防止客户流失。自此,华尔街掀起一股智能投顾的热潮。

所谓“智能投顾”,原名为”Robo-Advisor”。Robo-Advisor是指:提供自动化,并主要以算法驱动的财务规划服务的数字化平台。典型的Robo-Ad-visor通过线上调查收集客户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理财目标等信息,然后使用数据提供建议与支持客户投资。

和传统投顾相比,智能投顾的优势很明显。

以美国的Wealthfront为例,

1、透明度高。一家智投公司依据什么金融学原理进行投资建议和操作?Wealthfront的官网不仅提到了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并且给出了关键的资产关联系数(每月更新),和Black Littleman回报估算模型等。

2、费率低。Wealthfront的大类资产全部使用被动型低费率的ETF,并率先在行业内把费率调低到0.25%。相比之下,传统投资顾问费率基本在1.5-2%之间,Wealthfront降到传统费率的1/6到1/8智能投顾的发展过程

3、执行纪律强。Wealthfront把“自动化”投顾坚持得很彻底,不会受情绪的干扰。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提出疑问,“如果客户习惯和‘人’交谈,你们有热线电话吗?”时任Wealthfront的CEO回答:“我们就是一家出售方便的软件公司。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客户不给我们打电话!”

智能投顾在中国“试水”遗憾走下神坛

对于中国而言,2014年是中国智能投顾的元年,引发各类互联网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开始“试水”。

2014年4月,有着20余年对冲基金管理经验的刘震,以独立智能投顾团队的形式创办了国内首家智能投顾平台“蓝海智投”。此前,他曾在华尔街最著名的定量对冲基金公司D.E.Shaw&Co、美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任要职,管理了超过亿美元的资产。

这个曾立志要将蓝海智投打造成“中国版Wealthfront”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如今已不再分享智投业绩到朋友圈,而蓝海智投的原有业务,已接近停滞。

几乎与刘震同一时间,比利时人万德博在中国长江商学院就读MBA,敏锐捕捉到中国市场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于是着手研发智能理财工具。2015年10月,“弥财”正式上线,同样对标Wealthfront。

但同样令人嘘嘘的是,曾被视为“黑马”的弥财,如今也陷入转型危机,原有智投业务基本被边缘化。

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智能投顾大有走下神坛之势。

多因素阻挠中国智能投顾发展

尽管发展晚于美国好几年,但中国的智能投顾也曾有过被万般追捧甚至神化的阶段。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智能投顾的表现远不及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国内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品种不够丰富,规模较小、数量少。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孟添表示,美国的标准化产品包括ETF产品非常多,但是中国只有100多只ETF,而且主要是传统的指数型ETF,债券型ETF、商品型ETF等较少。因此,很难实现真正的风险风散。

其次,中国的无风险收益率太高,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动辄有4-7%的收益,更不用提10%~30%收益的P2P。而美国的货币基金普遍利率仅1%。

再者,中国投资者追求短期高回报,这一点只要是还理性一些的智投无法实现,毕竟不是对冲基金。

智能投顾的发展过程

此外,智能投顾是包括客户画像、资产配置模型、投资组合构建及动态优化等环节在内的系统性工程,现在的智能投顾产品在客户画像以及后续的动态优化上还比较弱,所以很难做到真正的千人千面。

最后,最无奈的还是过去两年的大环境,智能投顾可谓生不逢时,收益率并不可观。

有业内人士不无感慨,“这两年不是钱荒就是大水漫灌,债市、股市都分别经历了极端情况,导致很多资产相关度极高,波动率对冲是无效的,无法实现分散,量化模型也无法有效处理极端情况。今年再遇到贸易摩擦,A股、美股等同步波动,更是雪上加霜。”

正方激辩:智能投顾监管该不该管

一边是智能投顾的发展趋缓,一边是政策擦边球的层出不穷。由于投顾行业规范的不清晰,智能投顾存在组合的资金池和黑箱操作的可能。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智能投顾业务正处于行业标准混乱的阶段,确实存在一些投机者打着智能投顾的幌子却进行非法荐股和无牌照代销等业务,也存在一些智能投顾或者私接基金、推荐高风险非标资产,这种行为存在较大法律法规风险。

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娟指出,我们很多的创新名词往往是过于概念化了,已经被媒体、平台、企业用得天花乱坠,特别是一些违规违法的公司,把这个概念炒的很热,导致行业走偏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证监会祭出杀手锏。

今年4月公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应当取得投资顾问资质,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者变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只有持牌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其他以智能投顾名义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企业都是违规经营的。

而实现情况就是,截至目前,证监会尚没有下发任何一家智能投顾的牌照。

对于证监会的监管,市场呈现出正反截然不同的声音。

正方表示,对智能投顾的监管指导在预料之中。作为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国内多样化的智能投顾市场已经形成。然而,过去几年里的互联网金融乱象表明,在监管缺失情况下,金融创新总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此意义上,及早对智能投顾市场进行监管指导,既体现了新时代金融监管的前瞻性,也符合“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监管思路。除此以外,对智能投顾的监管指导也符合“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的原则。

而反方则认为监管绝不能跑在创新前面。人工智能金融在全球都尚在摸索与试验阶段,在连实际研发与操作机构都没有搞明白的情况下,如此仓促出台监管政策无异于盲人摸象,其最终结果不是监管形同虚设,就是把创新扼杀在萌芽里。

对于完全处在试验阶段的智能投顾,监管的正确姿势应该是鼓励创新,支持企业放开手脚大胆研制与投入实验性使用。监管部门至少应花费五年的时间来观察、调查与摸清这种创新产物运行与试验的全部过程。

未来,智能投顾何去

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智能投顾在中国并不应该被一棍子打死。理由很简单,如美国一样,随着市场的发展,无风险收益下降是大势所趋,因此被动投资产品的兴起亦是大趋势,而专业投资者把这些被动产品智能化地组合起来,将能给投资者提供一个风险收益比较为可观的产品。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资管新规推行,净值化管理、打破刚性兑付是大方向,这也意味着公募基金会迎来发展机遇,而以公募基金、ETF为底层标的的智能投顾在未来也可能存在机遇,毕竟与P2P不同,智能投顾接手的资金、证券永远在客户的券商或银行账户里,其只能在授权下进行账户的管理,但无法转出或转入资金或证券。”

他们普遍认为,此前的互联网创业平台未来更可能转向to B端,而银行、基金、券商也将改变粗放式发展的风格,为了留住客户、满足多元化需求,智能投顾的开发也是大势所趋。

近期,蓝海智投推出了toB的智投云业务,为券商、银行和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提供智能投顾的产品、策略的解决方案。此外,除了较早登陆市场的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如今还有来自中国银行的中银慧投和工商银行的“AI投”。

我们更大胆的猜想是,当智能投顾在被广大投资者接受后,可能做得最好的还是几家互联网巨头,比如蚂蚁金服,在已有的客户群,货币基金,定期债券基础上加入大批可选的基金,那么水到渠成就可以推出智能投顾来帮用户进行分散投资,增加粘性和其它交易。

资料参考:第一财经

为了帮助广大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上五花八门金融陷阱的背后规律,近期,诺亚财富推出了资管新规的系列解读稿件《“去”系列》,相信通过这些监管政策的解读,您不仅可以掌握大资管政策的由来和逻辑,还可以进一步获得保护自己投资的盔甲和方法!

1、《当我们在谈论“去刚兑”时,我们在说什么?》

2、《史上最好懂的资管新规“去嵌套”解读,所有投资者都需要看一看》

3、《刮骨疗伤的去杠杆“歇菜”了?只是在苦口的良药里放了点糖而已》

4、《百亿骗局背后不为人知的内幕!“自建资金池”了解一下》

5、《人人喊打的“非标债权”又捡回一条命?》

6、《那些想钻空子的监管套利者,最后都倒下了》

更多财富资讯,请关注诺亚财富(微信ID: NoahGroup)、诺亚研究工作坊(Noah_Research)、歌斐资产(gopher-asset),稿件转载请联系原公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