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遵循父亲遗愿捐4300万元对其老家农村进行扶贫新潮实业,说好与街道共管新潮实业,钱竟被私自转走。常德起诉,要求退回被划走的款项,却输了官司。这还不说,村委会反而向法院起诉,要求常德支付“承诺捐款”的不足部分2855万元。
小编不是法律界人士,不想去分析这里边的是是非非,只想跟大家讲讲一个传奇人物的历史。
常德的父亲是谁新潮实业?他当初为何要嘱咐儿子成立扶贫基金,帮助家乡父老?让我们看看这位“中国农民经营国际海运第一人”的人生历程,也许能找到答案。

1943年,山东烟台还是日、伪军侵略胶东地区的重要基地之一。战火之中,西门里常家巷一个苦命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就是常宗琳,常德的父亲。
“生在旧社会”,这就是常宗琳的人生第一印象。在他将满4岁时(1947年),再次怀孕即将临产的母亲,不小心摔倒导致大出血,永远离开了他们。
虽然此时小宗琳不喑世事,但他能够明白失去母亲的悲痛。兄弟姐妹们的痛哭声,和那一遍遍“妈妈,您醒醒新潮实业!”撕心裂肺的呼喊,只能伴随为母亲送行的哀乐声随风飘散,却永远也无法唤回母亲。
幼年丧母,注定常宗琳的童年苦难。中年丧妻,他的父亲也慌了神,此后接连四度续弦,无奈都是弦断弓崩。父亲被这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弄得神情憔悴,心乱如麻,哪里顾得上5个没妈的孩子。

一个破碎的家庭,只能大孩子带小孩子,为活着而拼命挣扎。大姐一下子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为了能活下去,瘦弱的小宗琳跟在大姐的身旁,钻进大山中去挖野菜,捡柴火,干着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干的事情。
坎坷的命运,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这些从小就印在常宗琳的脑海中,让他练就了坚强不屈的性格,也成为他此后传奇人生的奠基石。
好在新的世界来临,新中国成立。1952年,常宗琳终于跨进了校门。9岁上小学,18岁初中毕业。9年学生生涯,常宗琳不仅有了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且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的熏陶下,坚强本色中又多了一分侠义和豪气。
1961年,步入成年人行列的常宗琳告别校园,成了一位挣工分的农民。在生产队,年轻力壮,那些挖泥巴、送粪、搬石头等重活、脏活当然是他的首选。他没有逃避,也没有埋怨,相比旧社会的苦日子,这些,在他眼里算不了什么。农闲的时候,他还会偷偷干点小生意。

1962年,常宗琳第一次跳出农门,在汽车站干临时工,客运检票、货车托运收发装卸等什么活儿都干。踏实肯干,人缘又好,他在汽车站一干就是四年,直到单位裁撤所有临时工,常宗琳不得不“下岗”了。
此时,常宗琳已经23岁了,该成家立业了。遭遇“下岗”却解决了终生大事,1966年春节刚过,常宗琳与玉林店公社阜后大队的姜宗美喜结连理。朴实、聪明的小伙子赢得了岳父的喜爱,岳父想尽办法,让他眼中的乘龙快婿再次上岗。
这次,常宗琳成了一名在那个年代无比炫酷的拖拉机手,虽然还是临时工,但这不是想干就能干的事情,常宗琳十分珍惜,工作干得人人称赞,他的能力和品质也在辛勤的劳动中一天天得以体现。常宗琳成了一名优秀的农村党员,成为大队民兵连长、大队长。
1976年,这一年,常宗琳33岁,他当选新牟里大队支部书记。一上任敢拼敢打的他就立下军令状,年底粮食产量要创历史新高,副业年收入达到5万元!不达标,自己卷铺盖走人。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常宗琳热血沸腾,他发誓一定要让大家富起来。一边抓生产,一边开展“多种经营”,他将村里的壮劳力动员起来,建起来了运输队、装卸队,拖砂石砖瓦,到车站、码头扛大包、装卸粮食化肥,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生意,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给大队淘回了第一桶金。
有了积累,常宗琳决定拿出700元创办了第一个团铁厂,随后缝纫社、修理部、小食品厂等村办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到1978年底,大队的账上竟然有了17万净收,每个社员分到了197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真的是相当惊人。
已经铆足劲的常宗琳没办法停住自己的脚步。第二年,他带领60多名年轻人,奔赴呼和浩特,玩得更大了。这一次,常宗琳同那里的国企铁路局玩到了一起,他们联办预制件厂,承包建筑工程,在千里之外闹得风生水起。
而结果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不到半年就挣回了20万元。1980年底新牟里村账上已经有了120万元,每位社员分配460元。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干部一年的工资还不到300元,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世界很大,赚钱的机会很多,但呆在村里就没办法看到这一切。1981年春节,常宗琳带着大队干部消失在村中,整整21天,北京、广州、长沙、江苏、上海等地,他们玩了个遍,玩得他们心花乱放、心中激流奔涌,他们决定步子要迈得更大些,更快些。
很快,新牟里大队与呼和浩特机床厂在烟台联营办厂。一个国企,一个村办企业,这都是吃螃蟹的事情,常宗琳不懈努力,还是办成了。联营厂不仅为村里创造了收益,更开拓了大家的思想,还为村里培养了第一代技术工人。
到1983年底,新牟里村民人均分配1184元,村集体积累达906万元。常宗琳一直都在向前,他的脚步走得更远。1984年,烟台被国务院定为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他决定出海远洋。
于是,新牟里办起了烟台第一家毛纺厂,成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单位”,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岀口创汇“飞龙奖”。也就是这一年(1985年),常宗琳果断买下一艘香港运输船,搞起来了远洋航运,把烟台水果、水产品等带出了国门,跑起了东南沿海以及香港、日本等专线。

到1992年,新牟里拥有四艘海运货轮,后来还增购了一艘12700吨巨轮,常宗琳因此赢得了国内农民企业远洋第一人的称号。
常宗琳又敏锐地抓住机遇,西进太行,在邢台上马新牟钢铁工程。1996年4月,新牟钢铁炼铁1号高炉正式投产,新牟里村这个涉足多项产业的亿元村更加声名远扬。
1996年11月21日,对于新牟里村来说是个胜利而难忘的日子。曾经的牟平毛纺厂,后来改组的新潮实业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培养起来的上市公司。

就在新牟里二次创业成功的辉煌时刻,奋斗了一生的常宗琳身体出现了状况。2009年,这位才66岁、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第一代农民企业家永远地离开了父老乡亲及妻子儿女。
在临终之前,常宗琳留下遗嘱,要家人和股东们拿岀一部分股份收益,成立一个专门救济困难村民的福利基金会。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嘱咐,却让儿子惹上官司,带来了这样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