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顾客投诉称,点击了微信朋友圈告贷广告后,不只继续被引荐下载各种网贷App,还遭受了告贷中介一天好几次的电话“打扰”。

南都记者查询发现,顾客投诉的这些告贷广告,是由一些资质不太标准的网贷导流渠道投进,一方面会将顾客层层导流到不同的网贷渠道链接或网贷App,不断引荐新的告贷产品,填写的个人信息也被屡次易手同享给其他渠道,个人信息走漏危险高。并且其间部分网贷渠道背面是高利贷告贷超市,有的乃至是被工作人士称为是“黑网贷”的不良“撸贷”口儿。一同另一方面,这些广告还为多个线下告贷中介导流,顾客存在被收取高额手续费的危险。

“3·15”之际,南都与你一同擦亮眼辨认微信朋友圈告贷广告,实测网贷渠道存在的危险。

南都记者朋友圈中接连呈现了多个相似的网贷渠道广告

层层导流跳转屡次,用户不知向谁贷了款

“不看工作不催还”“有身份证就能借”……刷着刷着微信朋友圈,忽然蹦出来一则告贷广告,广告语很具引诱。假如顾客点击过这类广告,又会被推送更多这样的广告。近期,此类广告屡次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有顾客标明被这些广告广告引导去了线下告贷,被收取了高额手续费;还有顾客投诉称被广告引导下载了网贷App,收取了会员费却并没有借到钱。

南都记者对此类广告进行了随机测评。本年2月下旬,点进一则冠名“助宝呗”的渠道广告链接后,南都记者被引导重视大众号填写材料、跳转屡次后下载了“橙易花”App,进入了告贷导流的循环。在此过程中,广告投进方、引荐的App运营方前后纷歧。南都记者发现,之前在“助宝呗”大众号填写的个人信息,直接呈现在了“橙易花”App的体系记载中。

随后,“橙易花”App主页弹窗引荐新的线上告贷产品“融易贷”。点击请求“融易贷”,需求用户点击授权的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等现金告贷相关协议超越50份。从该产品展现的协议能够看出,签约主体形形色色,有其他告贷超市、助贷渠道、小额告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城商行、农商行等。不同的签约主体、不同类别的协议并未分类展现,悉数混在一同,不便于检查、阅览;协议文本也多为格局合同,协议效能存疑。

依据告贷协议,“融易贷”产品实践上也是“告贷超市”,其导流、协作的其他“告贷超市”包含“桔多多”“分期易”“易花”等,而这些新的“告贷超市”也疑问重重。比方,“桔多多”涉嫌为多家并无告贷资质的现金贷渠道导流,其App曾被工信部通报存在违规搜集个人信息、违规运用个人信息的问题,一同,“桔多多”还被顾客投诉强制收取会员费,有必要购买399元会员,不然无法告贷。

网贷广告的“套娃式”导流

点击一条告贷广告,居然被引导进入网贷“套娃”导流的循环。一位受访的助贷工作人士奉告南都记者,这种现象其实便是“告贷超市”套“告贷超市”,引荐的许多产品便是咱们常说的“黑网贷”,多数是长时间靠借网贷日子的那些老哥们常常光临的不良“撸贷”口儿。

从实测能够看出,从用户开端看到的打广告的助贷公司,到实践批阅告贷的公司,用户现已至少被易手导流了4、5次,用户在整个请求过程中,都未能明晰得悉自己是在什么渠道上向哪家组织请求了告贷。易观剖析金融工作高档剖析师苏筱芮指出,这些告贷广告对产品信息发表不明晰、不标准,资金方指向不明晰,无法获取金融产品供给者的精确信息,将给金融顾客形成困扰及危险。

将告贷人推给多家线下中介,或为收取高额手续费

值得留意的是,点击“助宝呗”广告填写的相关信息还一同被推给了多家线下告贷中介组织。初次点击广告后的近一个月内,南都记者每天遭受多个不同的告贷中介电话“打扰”:“姐您在XX渠道请求了告贷还记得吗?”

这些告贷中介往往以私家手机号拨打电话,自称“银行信贷司理”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信贷司理”,在询问了基本信息、学历、公积金、薪酬、告贷金额后,对方宣称初审经过,并要求南都记者带着身份证和银行卡去线下网点面审签约,奉告的地址均为一些商业写字楼,但并非某银行地址。有来电者在南都记者的屡次追问下,改口称自己是“银行协作方”,“为用户请求处理的是银行的资金告贷”。

“一般这样的线下中介刚开端会跟你说利息很低,没有手续费,但在面签的时分就会找各种理由收取费用,一般要收5个点左右,这样算下来告贷利息仍是很高。”华南一家股份银行的信贷司理奉告南都记者,“这个其实便是中介利用了部分用户不明白告贷流程的心态,赚取了信息差的钱。特别关于资质较差的用户,事务员就会以进步下款几率为理由而讨取额定的提成费用。”

浙江大学世界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立异研讨中心联席主任、研讨员盘和林对南都记者指出,“实践上普通人是能够经过正规渠道借到款的,或许利率相对高一些,也比乱收佣钱的这种助贷中介本钱更低,主张告贷人在告贷前留意核算清楚。”

个人信息一次填写数次“同享”

多位受访的工作专家指出,这些广告最大危险点在于个人信息走漏和转售。以“助宝呗”广告为例,其隐私协议中要求告贷人赞同授权该渠道将填写个人信息同享给多个协作渠道,而这些渠道的协作方并未发表清楚,从其“套娃”式的导流行为来看,数量应该不少,这或将导致顾客个人信息走漏。

当南都记者在“助宝呗”大众号请求页面填完个人信息后,不到两分钟,就开端接到多位“信贷司理”打电话邀约线下面签,加上他的微信后,其发来的后台信息截图中,南都记者填写的名字、手机号、工作、月薪酬、公积金数额等个人信息明晰可见。

南都记者留意到,“助宝呗”大众号的请求页面下方,有一行灰色小字称,“本产品联合全国数百家合规组织上万名资深信贷司理为您智能1V1定制最优告贷计划”,也便是说,在广告链接中填写的这一次个人信息,或许将被数百家组织的信贷经手人员检查,这些“合规组织”究竟是哪些彻底没有发表,交出了个人信息的用户只能被动地承受各种“信贷司理”的电话推销。

中央财经大学我国互联网经济研讨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指出,个人信息如此揭露可见,标明这类渠道在个人信息的搜集、传输、同享方面存在缝隙。此外,当问及用户资质怎么审阅时,该“信贷司理”称,“咱们渠道自己审阅就能够了。”关于这样的描绘,欧阳日辉对南都记者剖析称,这些渠道搜集客户信誉信息,并将信息共享给第三方,却并没有相关车牌,涉嫌违规从事个人征信事务,“央行征信局现已明晰要求,网络渠道完成个人信息与金融组织的全面‘断直连’,若还存在转售获取利益,则是违背当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现已涉嫌违法犯罪。”

金融广告投进监管不断趋严

现金借款吧(现金借款协议范本)

实践上,互联网渠道的告贷广告现已引发监管重视,欧阳日辉在采访中指出,这是近一年以来监管非常重视的范畴。去年末,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外汇局、知识产权局七部委联合发布《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方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方法》),揭露征求意见。“监管现已在评论,一切从事金融信息展现、从事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的组织都应该要持牌运营,这实践上也是对助贷工作进一步标准。”

苏筱芮也征引《管理方法》中的规则标明,微信朋友圈等第三方互联网渠道运营者为金融组织供给网络空间运营场所,应当树立准入管理机制,对入驻金融组织从资质资历、事务合规、社会名誉等方面进行评价。她以为,告贷广告乱象,应当穿透事务后重视资金来源,假如是持牌金融组织,应当依照上述方法的标准树立准入管理机制,而不是放纵其损害金融顾客的权益。假如这些渠道背面没有明晰的资金来源,就应当依照不合法金融活动的特点予以撤销。

《管理方法》一出,业界即有火热评论,以为金融产品营销行将迎来史上最严监管,但为何金融广告的投进力度却并没有呈现出萎缩?这或许跟展业本钱有必定联系。

南都记者联系上一位从事朋友圈广告投进的中介人员咨询告贷广告投进费用,他们对金融产品广告仍来者不拒,并不会由于是金融告贷类广告主而更为慎重。其介绍称,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本钱相对较低,能够按实践曝光状况付费,播映3秒开端计费,几百元就有十万多曝光,点击填写表单不额定收费,转化率也高。

出品:南都数字金融立异及合规研讨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熊润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