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贷债款财物证券化:传统抢手+准入门槛进步

传统的消费金融财物证券化产品(ABS)的托底财物为消费贷、现金贷(信誉贷)等债款打包。关于融资方来说,能够将个人小额信誉告贷债款、应收账款等非标财物标准化,进步资金流动性、添加中心事务收入、进步本钱充足率,进一步添加信贷投进的总量。关于投资方(财物购买方)来说,产品发行期限(债款兑付)较短,根底财物分散性较好,不良率相对不高。

例如,宁波银行称拟在未来两年发行200亿规划的证券化产品,以个人消费纯信誉贷款为根底财物。“京东白条”则是信誉赊购,ABS产品根底财物是京东的应收账款。中腾信的产品是以中信工业基金等原始权益人持有的消费信贷信任获益权作为根底财物。

到2017年6月,消费金融ABS累计发行额约1500亿元,而在2016年末,商场上已发行消费金融类ABS(财物支撑证券)累计发行金额超越1000亿元。

不过,因为消费金融ABS产品的根底财物信誉质量层次不齐,尤其是不占有场景的互联网金融组织的根底财物质量不高,评价和危险定价具有难度,并且产品后续监管和盯梢并不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还呈现比方学校贷存在暴力催收、首付贷等各种问题。监管部门在发行上市准入上显着收紧。

消费权益类积分:促销东西+去中心化流转

商家、金融组织为了扩展客户量和单个客户价值,依据客户消费状况供给约好额度积分。积分可兑换相应消费权益。此类积分对应企业营销事务,对应钱银折算归于营销费用开销,只是在用户未产生积分兑换前,归于未开销状况,在财政上归为应付账款。既然是开销项,就归于债款,积分长时刻未兑换,就沉积为长时刻债款,并且会跟着时刻推移,债款会越来越重。因而负债型积分有必要经过各种消费来清存量,不然年报承受不了时就得采纳清零积分来处置,明显关于商家和顾客都没有起到预期的积分促销作用。

究其原因,在于银行、航空、家电、商超、美容等传统职业的积分兑换的流程、详细权益并不是顾客刚需、急需或许心仪的。比方说某个年青男性顾客具有5000个银行积分,可是该银行兑换的消费权益或许是口红、水杯等该顾客并不需求的产品,这个积分自然而然就“熟睡”了。再如,假如顾客累积必定路程后,能够兑换免费机票,可是航空公司会限定在指定时刻、指定机场、指定货台自己处理,这就为急着乘机的当事人兑换十分不方便。

近年来,跟着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互联网技能迅速开展,去中心化的积分买卖、兑换开端处理上述权益类积分的瓶颈问题。例如,我国银联推出根据区块链技能的跨行积分兑换体系,用户在一家银行的积分能够兑换其他银行的积分奖赏。

需求着重的是,消费权益类积分的发行意图是促销,发行方有必要考量积分兑换本钱。在积分赠予、配送、买卖、兑换等方面,关于脱离本来的消费场景进行加杠杆要审慎。

理财类数字财物证券化、钱银化:对标财物怎么价值复原

该形式起源于比特币等数字钱银买卖,从一文不名的代码短短数年蜕变成市值百亿美元,本质在于其买卖规则和区块链等应用技能发明了如此市值。虽然现在看来数字钱银商场相对安稳,对法币和金融体系歹意冲击还没有闪现,但关键技能尚不老练,还不能代替法币。

监管层对比特币等数字钱银持审慎监管态势,2017年1月18日,我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运营办理部分别对11日起针对京沪3家比特币买卖所的现场查看有关状况进行通报,其间上海的比特币我国存在超范围运营、违规展开配资事务、投资者资金未实施第三方存管等问题,而北京的币行、火币网违规展开融资融币事务,导致商场反常动摇,且未按规则树立相关反洗钱内控准则。

据经济日报报导,日前,我国人民银行钱银金银局发布危险提示:现在央行没有发行法定数字钱银,所谓推行央行发行数字钱银的行为或许触及传销和欺诈。央行在《关于冒用人民银行名义发行或推行数字钱银的危险提示》指出,近期单个企业冒用央行名义,将相关数字产品冠以“我国人民银行授权发行”,或是谎报央行发行数字钱银推行团队,妄图诈骗大众,借机牟取暴利。一起,需求提示顾客的是,现在央行没有发行法定数字钱银,也未授权任何组织和企业发行法定数字钱银,无推行团队。现在商场上所谓“数字钱银”均非法定数字钱银。

现在,我国的法定钱银是由我国人民银行一致印制、发行的人民币。钱银衡量的是财物价值,衡量的是社会财富,未来我国法定数字钱银相同如此,也是满意和对冲人们付出方法由纸币向移动付出的改变。

因而,要识别出理财类数字财物证券化产品的价值,就得评价其对标的财物价值,好像股票、期货、基金等传统金融商场相同规则,不能单一对标产品销售佣钱分配。那么,关于一般大众而言,因为缺少专业的金融常识,明显要稳重入市。

作者简介

刘洋研讨员,消费金融学派发起人,消费新时代与金融科技、工业金融研讨专家,广义消费金融、消费新时代、消费区块链等理论提出者,2017十大新金融畅销书作者,《消费金融论》《互联网消费金融》《实战理财:让你的财富滚起来》《股民随身宝》《区块链金融:技能重塑金融未来》《2016浙非产能协作开展陈述》等10多部消费经济、普惠金融畅销书作者,20多家科研院所、职业协会、政府组织、新闻媒体聘任的专家参谋、研讨员、兼职教授、研讨院(副)院长。近年来承当各类研讨咨询智库项目200多项,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多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财经、中华工商时报等几百家媒体转载、采访和报导其学术观点,训练、讲演500多场,学员百万人次。

咨询热线(微信同号):18612399807、13980558726、13371739995